連著幾周都很保守,從被沒收的旺季(七六七期)開始,跟大家講股災會一直來(七六八期),千萬別期待靠選舉行情(七六九期)來逆轉勝。受到利益驅動,多空雙方的投機客不斷放話、製造事端,國際金融情勢將持續動盪不安(七七○期)。
在這樣環境下,資金以安全為最高考量,又都躲回防空洞,也就是美元、美國國債,其他資產都大拍賣,就跟擠兌相差無幾。地球是平的,台灣的股市、匯市,無法自外於潮流,也跟著跌。
既然在倒店大拍賣,是不是該進場撿便宜貨?逆勢投資是發財兼建立名聲的良機,但逆勢而為,通常死無葬身之地居多,成敗之間的差異到底在哪?
一九○一年紐約股市有過一次股災,在那個內線交易公然盛行的年代,為了爭奪北太平洋鐵路公司,掀起投機狂潮。有人認為股價太超過,在每股一百一十幾美元去放空,但是攻守雙方都很堅持,沒人賣股票。五月六日股價一百一十七美元,到了八號已經是一百八十美元,九號借券的價格創下一千美元的紀錄!空頭當然死到屍骨無存,但是作多的也陪葬。因為要籌措保證金,融券追繳者變賣所有賣得掉的資產,一下子供需平衡被破壞,大盤一瀉千里。那場戰役,創造一位傳奇人物:巴魯克(Bernard Baruch),逆勢進場。
在葛拉漢揚名之前,價值投資的先行者。那個年代的人物,最有名的是傑西.李佛摩爾。兩個人對投資的理念完全不同,當時的社會地位,以及最後下場也天差地遠。以﹁股票作手﹂傳世的李佛摩爾,在幾次起伏後,自殺身亡。反觀巴魯克,因為在商業上的成功,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,被邀請主導戰時美國物資調度,對盟軍勝利及日後美國霸權做出重大貢獻,現在紐約市立大學商學院就以他為名。
雖然成就差很多,但知名度卻呈強烈反差。在市場討生活的,還是喜歡快速賺大錢,所以書店裡,李佛摩爾的《股市作手回憶錄》至少有三個版本,可是沒有巴魯克的自傳,也沒有介紹他的著作。
回頭講現在該怎麼辦。我們現在的處境,就像當時作多其他股票的投資者,台灣又沒借外債,也沒買希臘國債,就是其他人拚現金,把我們拚下來。如果巴魯克再世,應該在準備血拚,而非清倉。
外銷產業差,還有道理,因為雖然有新台幣貶值的好處,但是歐美景氣不起來,訂單還是接不到,毛利擴大也是白搭。但是內需跟著跌,誤殺成分就高很多,比方說金融業。
借錢給茂德,或者其他三D產業(DRAM、LCD、LED),真的要擔心那幾百億元已經打水漂。可是做保險的、做房貸的、賣基金的,應該沒差。反而將因為利率下調,帳上的債券存貨會多賺錢,下半年獲利有機會增加。
或許還不到用力買、隨便買,但是應該把採購清單準備好,不然就對不起自己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